上下齐心 共谋发展
(一)锁定目标,及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根据国家、省、市相关工作安排,2015年9月施甸县就着手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确定搬迁规模为6620户24359人(建档立卡5820户21849人),计划完成项目总投资159762.06万元。面对规模较大,任务较重,时间较紧的工作实际,我县咬定青山不放松,变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决心。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成立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县委、县政府多次听取情况汇报,为易地扶贫搬迁把脉问诊。二是强化政策落实。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及房屋处置与管理办法》等24个配套政策,以及县乡领导挂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方案、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16个精准扶贫系列文件,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施甸实际,调整退出计划、创新工作机制、细化脱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支撑,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了高位推进扶贫工作的态势。三是强化工作落实。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安置点“双点长”制,坚持和完善县、乡两级领导共同挂点,推进安置点建设责任落实。
(二)顺应民意,或群众支持。施甸县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锁定工作,多次在县乡村组户召开动员会议,凝聚挂包干部职工、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的合力,结合“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开展,不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特别是建新拆旧政策,帮群众把心里的账算细算准算清楚,让群众积极报名搬迁,各乡镇、相关部门按照政策标准做好对象信息核实锁定。通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搬迁对象再次进行摸底,进一步确保对象锁定精准,及时将明白卡、入户告知书等需要农户签字确认的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录入“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平台”。
(三)动员全县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干搬迁。用活干部包保这个“活宝”,制定出台《施甸县领导干部包保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户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每个搬迁点和安置点都有1个部门和1名县级领导包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名干部包保。细化包保任务措施,明确包保责任完成时限,帮助搬迁户减轻搬迁经济负担、做好留置资产管理处置、实现就业创业。全县干部转变作风,“把脱贫大事当‘家事’,把贫困户当‘家人’”,坚持“七进户”,帮助贫困群众理思路、谋发展、解困难,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真刀真枪”为民解忧
(一)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合理施工,解住房之忧。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来抓,先行先试,超前部署,把安置点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并于2015年11月启动建设。为实现新房、新村、新景、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的发展理念,聘请世纪阳光、中科院、昆明同景、上海华东和美国闻泰极5家国内外设计公司,高标准完成了30个易地扶贫安居点的规划设计。在规划上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特色城镇化和旅游品牌化的大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在设计上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室、功能齐备的原则,建筑外观以民居风格呈现,融入布朗族、契丹和本地民居特色元素,使其具有鲜明的施甸地方特色,确保了设计50年不落伍。
(二)整合资源,保障民生,解搬迁户后顾之忧。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制定《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及房屋处置与管理办法》等24个配套政策,对搬迁户的资源、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和有效处置,对如何解决搬迁户搬迁户籍、低保救助、就医就学出台政策措施。探索搬迁户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成立旅投、城投、水投等一批融资实体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筹集易地搬迁资金,依托实体融资公司流转土地然后租给施甸怒江大峡谷旅游公司、万家欢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进一步盘活土地、林地资源。
(三)多方发力,谋出路,解生计之忧。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增收脱贫问题,我县一是依托职教园区抓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两后生”200人,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安置800名学生外出就业。二是依托产业发展抓实用技术培训,共组织种植、养殖、建筑等技能培训,帮助3567名建档立卡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组织培训农民工3672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农民工6167人次,直过民族421人次。三是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抓就业创业,带动11000余名建档立卡群众就业增收。四是依托县乡就业中心抓劳动力就业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13.21万人次;依托入驻园区20户企业用工4500余人的需求,先后帮助1000余名建档立卡群众到华兴工业片区和施甸“园中园”企业就业;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实施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组织动员215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到东部接受中职学校教育并安置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