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房乡在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党建带脱贫、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火车头”的带动引领作用,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大显身手,得到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肯定。截至2017年底,我乡贫困发生率已降至7.8%。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大力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为全乡跨越发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基本情况
酒房乡境内地形山高坡陡、群山连绵、辖10个村(社区)、166个村民小组、380个自然村,有贫困村5个,其中1个深度贫困村。2017年末,有6635户、26232人,其中农业人口6242户、25608人,有彝、布朗、僳僳、佤族等少数民族共3306人。酒房乡属立体气候,粮食主产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产烤烟、甘蔗、茶叶、花生,林果有核桃、竹笋、茶叶、樱桃等。全乡共有基层党组织29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29个。共有党员817名,女党员134名,占党员总数的16.58%。少数民族党员106名,占党员总数的13.12%。35岁及以下的党员162名,占党员总数的20.05%。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80名,占党员总数的9.90%。
二、典型做法
(一)“党建+思想引领”,上下同欲凝聚发展合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有个好支部,全村能致富。抓党建促脱贫,首先就是要转变作风、展示作风,用过硬的作风攻坚克难。对此,我们极力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推进三公开,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各类人才带头作用。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力度,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乡风文明的标准和要求,狠刹农村不良风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倡导文明新风,推进乡风文明方面,坚持以“挂包帮、转走访”干部结对帮扶和各种进村入户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着力破除歪风陋习,推动形成崇德尚法、诚信包容、健康和谐、昂扬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狠刹“攀比奢侈风”,将严禁大操大办和整“无事酒”纳入村规民约。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引导群众弘扬节俭美德、科学理性消费。狠刹“好逸恶劳风”,坚决抵制装穷争利、好吃懒做、“等靠要”等不良风气,为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和舆论氛围,激发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二)“党建+易地扶贫搬迁”,促易地扶贫搬迁。我乡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采用“党建+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推动我乡六类搬迁对象向县城集中,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以乡党政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村,挂包帮干部包户,村组干部全面宣传动员的方式动员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向县城搬迁。乡、村、组干部一条心全面兴起了易地扶贫搬迁热潮,并营造出了“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良好氛围。以“研判+实干”的匠心精神,通过主要领导带头抓落实,班子成员主动作为压实责任和发动我乡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全乡10个村(社区),形成了良好的包村包户包人的工作格局,做到一户一户分析,一户一户算清帐,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发动到村、到户、到人,实行政策宣传全覆盖。同时注重发挥驻村工作队和村(社区)党总支基层党建力量,深入开展“进百村、入万户,算清七笔账、搬进幸福窝”“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召开村民小组“院心会”和“入户观摩会”,帮助群众解决对搬迁到县城后土地如何流转、怎么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等后顾之忧。积极动员引导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尤其是部分长期在外打工或从事商贸活动且自愿在城镇永久居住的农户,人多地少、土地依赖性不强及居住特别分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城购买城区商品房、小高层、保障性住房。截止目前,我乡已搬迁入住县城123户40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2户265),第二批报名搬迁且已完成抽签认定准备入住的建档立卡户有39户245人,等待搬入县城小高层的建档立卡户还有253户1135人。
(三)“党建+产业升级”,突出特色经济观光产业。采用“党建+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条中,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促脱贫新格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精心布局,发展适应性生态农业,发展壮大糯橄榄、芒果、青柠檬、西番莲、软籽石榴、樱桃、黑木耳、工业辣等生态农业产业,巩固提升核桃、烤烟、茶叶等传统产业。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更需深化农村改革。近年来,我乡在党建扶贫双推进中,坚持深化精准扶贫,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按照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合作社支撑、贫困户受益的发展思路,即“党建+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主打高效、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在众多特色产业中,樱桃产业极具代表性。目前,全乡共种植樱桃1000余亩,春天,樱桃花竞相绽放,雪白的樱花连片成海,如梦似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四月下旬,樱桃成熟时期,一颗颗樱桃品相玲珑剔透,汁多味甜,由于酒房气候适宜,使得酒房产出的樱桃“粒大、肉厚、核小、色亮”,有“春来第一果”的美誉。随着来酒房赏花,品樱桃的游客增多,不仅促进了樱桃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餐饮业,土特产销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预计2018年,单樱桃一项产业产值可达30万元左右。今年4月,在樱桃成熟之季,酒房村首次组织开展“党建+产业升级”的“品樱桃、尝野菜”主题实践活动,吸引我县周边成百上千名游客到此品尝樱桃,吃椿头菜、白露花、野生黑木耳、蕨菜等特色野菜,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举办,极大的促进了樱桃销售。展示了我乡特有的一些农特产品。另外我们还根据我乡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在群众意愿发展的基础上,引进推广种植工业用辣,尤其注重引导动员建档立卡户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2018年全乡共推广种植1000余亩。随着樱桃、工业用辣等新兴产业地发展壮大,极大的促进了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下一步,我乡将以县委政府确立的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我乡气候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搭台、旅游唱戏”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四季花果”产品,达到四季有花赏,有果吃,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建设,大力发展“采摘+休闲+观光”一体化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三、取得的成效
1、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明显提升。通过班子带头转作风、党员示范做表率、制度建设重长效,在抓组织覆盖、促功能完善,抓阵地建设、抓队伍建设、促能力提高,抓活动载体、促服务成效上狠下功夫,全乡党组织的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和拓展,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了引领发展的“桥头堡”、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易地扶贫搬迁进度较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快。通过干部入户解民忧,党员结对传帮带,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惠民措施,我乡已落实建档立卡户搬迁602户2655人,超过县上下达任务256户1360人,按人计算,落实的搬迁人口占下达任务的205%。
3、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全乡种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成功打造了摆田社区芦子场党支部(清水塘)种养殖示范点、梅子箐村党总支种植示范点、小寨村党总支核桃种植示范点、垭口村党总支生猪养殖示范点等种养殖示范点。另外我乡依托乡、村(社区)、组党员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培训,党员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大幅提升。